因身體受報,也藉身體修行 (下)

佛學文章

因身體受報,也藉身體修行 (下)

前文已經討論過我們往往不是身體的主人,更遑論是心的主人。不過,佛學又叫「內學」,修行不向外求,反而鍛鍊內心,而知道心的情况,可以說是修行的第一步,身體則可作為我們的指南針。

有人說過:「如果學佛多年,和分別多年的舊朋友重遇,他們沒有發覺你有任何(好)的改變,那你可能要檢討自己是否學錯了方向。」

在哪些地方可看到改變呢?根據筆者觀察多年的經驗,主要是那寬容和安穩的氣質,細節則顯露在溫柔的眼神和微微上揚的嘴角。放鬆亦是關鍵之處,由面頰、手腳至全身,肌肉少了以前那般繃緊或僵硬,多了一份從容。另外,如果有學禪修,動作往往沒有那麼粗枝大葉,會變得較為輕柔和細膩。

俗語云:「相由心生」。如果嘗試以科學角度去解釋,我們的心決定了我們的行為,每一件事做過,總會留下一些痕跡。如果那件事重複地做,相信痕跡會加深,甚至改變了我們的外貌和性格。

在日常生活,有何實際易行的方法可助我們用身體去和心溝通,進而達到心安少煩惱呢?

常啟法師曾教導我們平日與人相處時,不要只是對他人察言辨色,還要留下百分之三十左右的注意力去體察自己身體的覺受,從中可以知道自己內心的情緒及真正的感受,然後才加以適當的處理。

大家是否知道自己憤怒時,身體那一部份會有明顯的改變?有些人會面紅耳赤、頸部紅脹,有些人會肚子作痛,另外有些人的手腳還會微微顫抖。其實這都對身體造成或多或少的傷害,甚至會致命的。因此,每次我勸朋友息怒時,先不談事情的是非對錯,而是提醒他們要愛惜自己的身體。

若以身體修行,當然不得不提及呼吸。它既是隨時隨身,又可作為情緒的指標,更是可幫助調整情緒的工具。無論我們發怒或恐慌的時候,呼吸的快慢反映波動的程度,那時,如可停一停,深深吸一口氣,然後慢慢地用口呼出,有助紓緩心跳,進而平心靜氣。人一靜下來,頭腦也冷靜一些,較易避免作惡,少點傷害到別人,也多點機會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。

雖然我們未能如佛一般常在定中,但如能以《佛遺教經》上說「制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作為座右銘,時常自我警惕,就已在修行中,也就時刻與佛同行,不亦樂乎!

(全文完)

完成複製推薦鏈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