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文章
文:甯瓏
藥師佛的十二大願,如同十二盞琉璃燈,從身體病痛照到心靈暗角,再從個人苦楚映向社會困境。每一願都藏著治癒時代的解方,每一道光都在日常瑣碎中閃現。這些誓願不是魔法咒語,而是教我們如何用覺醒的眼光看待世界,把日常難題變成修行的藥材。
尊貴在覺醒的心性
第一大願的「正報莊嚴」,是藥師佛希望眾生皆能覺醒如己。此願非指外相莊嚴,而是強調「內在覺性平等」。太虛大師解為「眾生本具佛性」,只需破除無明煩惱,便能顯露清淨本質。這提醒世人真正的尊貴不在容貌地位,而在覺醒的心性。而這份覺醒需搭配第二大願的「身光破暗」——現代人追逐健康卻忽略心靈保養,如同保養品只塗抹表皮。此願願眾生身心內外明澈,遠離貪瞋癡的污染。太虛大師指出,修持藥師法門需以戒定慧淨化心靈,如同擦拭琉璃,讓本有的智慧光明自然顯現。
物質豐足只是起點
藥師佛深知貧窮是苦難的根源,第三大願的「智慧資生」直指資源共享的迫切。藥師佛以無盡智慧與資源,願眾生物質無缺、心靈富足。太虛大師強調,此願呼籲社會建立共享機制,如救濟貧病、推動教育,使「布施」不局限於財物,更包含知識與機會的平等分配。讓物質豐足只是起點,第四大願的「導入大乘」更關注心靈的歸向。願誤入邪道者回歸正途,修行小乘者轉向大乘。此願展現藥師佛的包容智慧——不否定歧路者的價值,而是引導其潛能。太虛大師喻此為「以善巧方便接引眾生」,如教師因材施教,助人找到適合的修行之路。
罪業可轉
對犯錯者的慈悲,藏在第五大願的「得戒清淨」。即使破戒犯錯者,聽聞藥師佛名號仍能重獲清淨。太虛大師解為「懺悔自新的慈悲」,如同父母接納犯錯的孩子,給予改過機會。此願破除「非黑即白」的審判思維,強調心性本淨、罪業可轉。
這份包容延伸至第六大願的「得身健美」,願殘疾病苦者身心康健。此非指肉體必然痊癒,而是願眾生超越對「不完美」的執著。太虛大師認為,社會應接納多元生命形態,提供無障礙環境,讓身障者也能活出尊嚴與價值。藥師佛要我們看見:所謂「諸根不具」,不過是社會偏見投射的陰影。
最脆弱的群體總被藥師佛溫柔凝視。第七大願的「安康樂道」為貧病孤苦者提供醫療庇護。太虛大師視此為佛教社會責任的根基,主張建立醫療、救濟體系,並以佛法安撫心靈創傷,實現「身病心藥,雙重療癒」。
超越性別限制
第八大願的「轉女成男」傳統解為女性可轉男身修行,太虛大師則延伸為「超越性別限制」。古代女性受社會壓迫,此願給予希望;現代意義則在破除性別框架,強調佛性平等,男女皆可成就菩提。而當網路成癮的少年放下手機,在攀岩場找到真實的自我挑戰,正是第九大願的「魔外歸正」在閃耀。「魔網」指邪見、迷信與偏執。太虛大師主張以正信佛法導正社會,如破除功利信仰、對抗極端思想,並以教育培養獨立思考,使眾生免於心靈禁錮。
司法制度中的藥師佛精神,體現在第十大願的「解脫憂苦」。願受牢獄災難者脫離身心折磨。此願體現對司法制度的慈悲反思,太虛大師倡導監獄教化、廢除酷刑,並以佛法撫平受刑人的創傷,促其重生。正如美國「療癒法庭」讓藥癮者以治療替代監禁,如同將鐐銬換成扶持的手。
以食物解決飢餓,以佛法滋養心靈
第十一願的「得妙飲食」先以食物解決飢餓,再以佛法滋養心靈。太虛大師強調「物質與精神並濟」,如賑災時不只發放物資,更需心靈輔導,避免絕望驅使人們造惡。最終,第十二大願的「得妙衣服」願貧者得衣保暖,獲生活尊嚴。太虛大師解此為「基本人權的保障」,從衣物、住房到文化需求,皆需社會共同維護,讓弱勢者活得有溫度。
藥師佛的藥方從不複雜。當我們在大廈為孕婦按住電梯門(第三願)、對清潔阿姨說聲「辛苦」(第七願)、甚至只是將網路謾罵改為理性對話(第九願),便已在點亮十二盞琉璃燈。這些願力如同中藥房的百子櫃,每一格藥材單獨平凡,合方卻能調和時代的燥熱與虛寒。真正的療癒,始於理解:我們都是藥師佛的學徒,在人間的藥房裡,以微笑為藥引,以善行為藥方,將十二大願熬煮成治癒世界的覺性湯劑。
參考文章:
印順法師. (2000).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:妙雲集: Vol. 第4冊. 正聞出版社. https://cbetaonline.dila.edu.tw/zh/Y0004
完成複製推薦鏈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