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文章
文:甯瓏
山寺的老僧每日清晨掃階,落葉隨帚聲聚散,他總低誦佛號,彷彿掃的不是塵埃,而是心頭的煩惱。這般情景,恰似《觀無量壽經》所言:「念佛一聲,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。」然而消業障的關鍵不在佛號的次數,而在那聲「阿彌陀佛」中是否藏著覺醒的種子。
用沙煮飯
佛陀在《金剛經》點破:「若福德有實,如來不說得福德多。」若念佛只為交換功德,如同用沙煮飯,終不可得;但若能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佛號便成淨化心流的活泉。西藏喇嘛轉動經輪時,並非祈求外力抹消業力,而是藉咒音震盪,喚醒本具的覺性。《阿彌陀經》說:「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。」這「一心」非指機械重複,而是如鏡映月——鏡面若蒙塵,月影自模糊;心若散亂,佛號便難穿透業障的迷霧。
是業障追著你嗎?
禪宗公案記載,有居士問趙州禪師:「念佛能消業否?」趙州反問:「你且道,是業障追著你,還是你追著業障?」居士愕然,禪師笑指庭前柏樹:「葉落時,是風動,還是葉動?」業障本如風中落葉,本無實體,若執著「消業」之念,反成新業。正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前念迷即凡夫,後念悟即佛。」念佛的當下若能覺照,迷悟轉換間,業障已化為覺性的養分。
邊敲鍵盤邊默念佛號
現代人生活如戰場,業障常被解讀為工作壓力或人際糾紛。辦公室裡的白領邊敲鍵盤邊默念佛號,不是逃避報表數字,而是將每個呼吸化為覺知的錨點。科學研究發現,專注持誦時腦波趨於安定,恰似《楞嚴經》所說:「攝心為戒,因戒生定。」這份定力不是要消滅業障,而是如陽光融化冰雪——冰化成水,仍是H₂O,只是形態轉換。
煩惱愈念愈熾 ?
《法華經》藥草喻品中,佛陀以雨水滋養草木為喻:「三草二木,隨分受潤。」眾生根器不同,念佛消業的感受自有深淺。有人持名如持咒,煩惱愈念愈熾;有人卻在病榻上念佛時,忽覺疼痛如露水蒸散。差異不在佛號,而在是否認清「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,本無二別」。
臨終助念的儀式中,家屬圍誦佛號,非為強留一口氣,而是以聲波為舟,助亡者心識安住正念。這實踐暗合《西藏度亡經》的教導:「中陰境相皆自心顯現。」當佛號如清泉滌淨心鏡,業障幻相自然消散。
每個漏洞皆成觀照無常的契機
真正的消業不在佛號聲中,而在念念覺照的瞬間。老農插秧時哼佛調,每一株秧苗都是播下的覺性;程式設計師除錯時默念佛號,每個漏洞皆成觀照無常的契機。正如永明延壽禪師所言:「萬善同歸,皆成淨業。」當念佛化為生命的呼吸,業障便如晨霧見日,霧散時,方知晴空本自清明。
完成複製推薦鏈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