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句話助減你我發表意見時的煩惱

佛學文章

三句話助減你我發表意見時的煩惱

文:黃首鋼

太陽底下,很多事情在家庭內或職場上,一再重覆發生,帶來我們不少的煩惱。

古語云:「人之患,好為人師」。但對有宗教信仰的人,相信大都不太同意,因為分享好事好言不是應該鼓勵的善行嗎?不過,與人相處時,往住發覺人是不好為人學生的。

現代社會可能競爭強烈,加上人際關係疏離,尤其在職場上,越來越多人提高了警覺性,時刻保護自己,有些還過度地視旁人為敵,處處起疑心,甚至以攻擊作為長期戰略。因此,同事或者親友的意見,他們不會接受之餘,還會被視為惡意攻擊其地位、尊嚴及智力,立刻激烈對抗,教人啼笑皆非,更使人遺憾是大家常感到好心得不到好的回報之後,心裡暗下了決定:下次等他們自生自滅好了。

果醒法師回憶當年與他師父生前的相處,印象很深刻是他教導的三句話:「別人沒有請你發表意見,你不要發表意見;別人請你發表意見,不要不發表意見;發表意見以後,也不要期待一定受採用。」

法師認為這段話背後的意義是「無我」。筆者同意「我」是我們的煩惱之源,其中涉及「著相」和「分享」、「我慢」和「慈悲」,而「無我」則是解脫之道。

與人分享正知正見是好事,但是我們最好退一步審察所知所見是否只是瞎子摸象中部份的象身,更不要如現代西醫千人一藥,學學中醫因人施藥,體會每個人的資質、成長、性格等各有差異,對同一件事或同一句話,往往反應不一,而接受程度,各有深淺,更有時間的差距。

法師曾笑說我們常把語言當成自己,人家沒有接受,我們便很生氣,覺得沒有受到尊重,其實這是一種執著,都是著了相。

發表意見雖是法施,卻頗易招惹煩惱,除非常記易地而處,度身訂造,事後不計較種種回應及個人得失,才可既不起煩惱,又不減慈悲,又不增傲慢,務求盡了佛弟子應為而為的責任,也是接近無我和明白緣起的如法修行。

完成複製推薦鏈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