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佛法看「社交媒體焦慮症」

佛學文章

從佛法看「社交媒體焦慮症」

文:甯瓏

當你滑過社群動態,看見朋友在巴黎鐵塔下的笑臉、同學
分享名校錄取通知,指尖不自覺停頓的瞬間——那種混合
著羨慕與自我懷疑的滋味,正是數碼時代最普遍的苦悶,
心理學家稱此為「社交媒體焦慮症」。

我們每日平均花費超過八小時在電子裝置上,不斷比較自
身生活與他人精心篩選的「高光時刻」,彷彿是一場永無止
境的競賽。佛教將這種痛苦根源稱為「渴愛」,即對外在認
同與優越感的無盡渴求,如同《法句經》所言:「從愛欲生
憂,從愛欲生怖;離愛欲無憂,何處有恐怖?」(Dhp. 216
)。虛擬的「讚」看似填補空虛,實則如鹽水止渴,越飲越
渴。

社交媒體的本質,是將人際關係化為可量化的「按讚數」
與「追蹤數」。韓國哲學家韓炳哲指出,此現象創造了「平
滑美學」——人們必須磨去所有稜角,展示完美無瑕的樣
貌。寵物要可愛、餐點要精緻、身材必須符合主流審美,
否則難以獲得認同。

這種環境催生幻象,就像「成功劇場」的表演,讓人們隱
藏挫折,只展示歡笑。如研究顯示,逾八成的 社交媒體貼
文都經過濾鏡修飾,使觀眾誤以為「他人皆完美,唯我獨
憔悴」。

另一幻象則如「延伸自我」的錯位,我們將帳號視為第二
身份,例如在遊戲中塑造理想化身,或在限時動態扮演「
無憂人生」。但當現實與虛擬落差擴大,便陷入美國心理學
家 Turkle 所說的「孤立性連結」——連結越多,孤獨越深


佛教將此困境喻為「第二支箭」,第一支箭是看見他人獲讚
時的失落(自然反應),而第二支箭則是自我批判「我為何
不如人?」這支箭實則由自己射出。

佛陀的智慧不在否定科技,而在轉化心念。以下實踐法源
於《雜阿含經》「四聖諦」的現代應用,首先「覺察動機
」。點開應用程式前,先自問:「我此刻需要什麼?」若是
因無聊或焦慮而滑動,便是以數碼鴉片麻痺真實需求,我
們可訓練自己覺察「滑手機」背後的慾望流動。

其次是「破除虛妄相」,當比較心升起時,默誦《金剛經》
名句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一位 Instagram 網紅曾坦
承:「那張萬人按讚的海灘照,其實拍於離婚當天。」此例
印證「相」的欺騙性。然後「實踐慈悲溝通」,佛陀在《語
經》(Vaca Sutta)中定義善語需具備五條件:「適時、真
實、柔和、有益、懷慈心。」

發文前可自問:「此文能否助人減輕苦惱?」例如與其張揚
考試高分,不如分享讀書挫折與克服法;與其炫耀大餐,
可轉貼食物銀行義工經歷。 最後,「建立『在地連結』」取
代「雲端依存」。禪宗常說「喫茶去」,最深的智慧在生活
踐行,與其追逐虛擬讚數,不如參與實體善行。

社交媒體非惡,關鍵在能否「轉毒為藥」。聖嚴法師曾開示
:「網路如鏡,照見自心迷悟。」真正的「讚」,應是對生
命本然的禮敬。當你在雨後街角看見麻雀振落水珠,心中
升起剎那欣喜卻不急著拍照上傳——那無需他人認證的感
動,正是佛法所說的「知足富樂處」。

----
參考文獻
1. 《法句經》,了參法師譯(CBETA 電子佛典)
2. Turkle, S., Alone Together: Why We Expect More
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
3. Byung-Chul Han, The Expulsion of the Other
4. Lodro Rinzler, Take Back Your Mind: Buddhist Advice
for Anxious Times: Buddhist Advice for Anxious Times

完成複製推薦鏈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