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文章
文:甯瓏
清晨的鬧鐘響起,你掙扎著起床準備上班,運動員在賽場上咬牙衝刺,父母為家庭日夜奔波——這些努力看似真實,但《金剛經》卻說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。」 這是否意味著人生只是一場幻夢,所有努力終將歸於虛無?許多人誤解佛法消極,實則恰恰相反。正因看透「夢幻」的本質,我們才能更清醒、更自在地積極生活。
「夢幻泡影」並非否定世界存在,而是揭示萬物皆由因緣暫時聚合。就像一場電影,螢幕上的悲歡離合栩栩如生,但若伸手觸摸,只會碰到空白牆壁。佛陀以此比喻告訴我們——成績、財富、人際關係皆如電影畫面,依賴無數條件(努力、機遇、他人配合)而生滅,本無固定不變的實體。
這種洞察,恰是積極生活的根基。舉例而言,當你苦惱考試失利時,若明白「失敗」只是暫時因緣的組合(如準備不足、題目難度),就不會陷入「我永遠是輸家」的絕望。當你享受成功時,若知曉榮耀如朝露易逝,便不會傲慢自滿。聖嚴法師曾點破關鍵:「無常讓人珍惜生命、珍惜因緣。」 看透無常,反而能卸下對結果的執著,專注於當下的行動。
有人質疑:「既知如夢幻,何必努力?」這正是佛法最深刻的轉折——夢幻不礙妙用,空性不廢善行。佛陀在《金剛經》中示現日常,托缽乞食、洗足敷座,從瑣事中實踐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此處「無所住」指不執著成果,「生其心」則是全心投入當下。
曾有一位癌症患者得知病情後,起初怨天尤人,後來透過佛法體悟「病痛如夢幻」,反而放下恐懼,積極治療之餘更擔任義工鼓勵病友。她說:「既然生命像流水,何不讓它清澈地流過?」 這種轉變,印證了星雲大師的開示:「無常才有希望,無常才有未來。」
凡夫的努力常圍繞「我」——我的成就、我的利益、我的評價。但當理解「我」亦是因緣假合(身體由細胞新陳代謝,思想隨經驗不斷變化),便能超越自我中心。正如《金剛經》所言: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行於布施。」 真正的努力,是放下對回報的執念,純粹為利益眾生而行動。 就如工作不僅謀生,更是以專業服務社會的契機。聖嚴法師曾比喻:「一人供燈,光明有限;千人供燈,照亮黑夜。」 當個人努力與眾生福祉連結,即使微如螢火,也能在夢幻世間點亮真實的溫暖。
夢幻不意味虛無,業力因果依然運作。正如種子雖小能生大樹,每個善念善行都在心田埋下改變的種子。「夢幻泡影」的智慧,不是教人消極躺平,而是卸下沉重的得失枷鎖,輕裝前行。當我們看透成績單會泛黃、獎盃會蒙塵,便更懂珍惜努力過程中培養的毅力、學會的知識、締結的情誼——這些才是穿越無常的寶藏。
誠如禪宗所言:「竹密不妨流水過,山高豈礙白雲飛。」 流水與白雲從不執著,卻滋養萬物、點綴長空。當我們以無住之心積極生活,每個當下的善念與行動,便是將夢幻泡影轉化為莊嚴世界的琉璃之光。
-----
參考文獻
1. 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鳩摩羅什譯
2. 聖嚴法師《找回自己》,法鼓文化
3. 星雲大師《迷悟之間》,香海文化
4. 辜琮瑜《生死學中學生死》,法鼓文化
完成複製推薦鏈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