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學文章
文:甯瓏
於地鐵站逼入閘機的瞬間,你右手握八達通,左手刷社交媒體限動;於餐廳用膳時,總會拿出手機,看看最新消息或查詢社交媒體動態,多如此類的「數碼癮」早已融入香港人的骨血。不單在疫情期間學童平均每日有7小時面對電子屏幕,就算在疫情後的香港,衛生署亦指出有超過43%小學生及80%的中學生每日使用屏幕作娛樂用途多於兩小時,更何況成人?在智能手機擁有率接近100%的香港,提出享受沒有網絡的生活的主張,似乎非常困難。但佛法並非要求你砸碎手機,而是教你用「覺察」重新掌握主控權,如同《楞嚴經》所說:「心能轉物,即同如來」——工具本無罪,關鍵在能否做心的主人
手機演算法如「廿四小時糖果廠」,用通知、短影片、點讚不斷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,讓你陷入「越撳越渴」的循環,心理學稱為「棘輪效應」。佛法早洞察慾望本質,《雜阿含經》警示「以欲為本故,母共子諍」,當人被慾望驅使,連親情都可能撕裂。更甚者,長期資訊轟炸會蠶食專注力,正如香港大學發表的研究發現,青少年日均使用手機多於5小時,專注力測試得分下降約25%。
如你已發現自己有「數碼癮」的傾向,以下分享三步重掌生活節奏的方法,讓你重新找回心的主導權。
首先,設定每日「數碼靜音時段」,即是如矽谷精英所設定的「多巴胺排毒(Dopamine Detox)」,每日劃定一小時關閉通知。在這期間可以坐天星小輪看看維港兩岸的水紋,或在家中窗台細算鳥兒飛過,做任何遠離電子工具的活動皆可。此舉並非逃避科技,而是練習《中阿含經》的「慎莫念過去,亦勿願未來」——專注當下,斬斷被手機碎片化的注意力。
其次,轉化使用動機。在每次點亮屏幕前,先自問:「是為了學習,還是逃避空虛?」如果只是查資料,查畢即可鎖屏;但若因焦慮狂刷社群或討論區,則可改唸《心經》短咒「揭諦揭諦」(意為「去吧,去吧」),象徵放下比較心。幸福源於不被干擾的內心,與其拍炫耀照片掩飾孤獨,不如約朋友爬山聊天。
然後,重拾真實觸感尤為重要。各位也可將通勤時刷手機的時間,改為觀察地鐵車廂人情百態,如婆婆手中的菜籃、學生反光的校章、兒童趣怪的表情。練習對生活保持好奇,就像兒時用膠椅扮太空船的純粹和快樂,體驗幸福本在呼吸之間,不需向外求。
有人笑稱手機是「電子無明火」,但滅火之道並非棄絕科技,而是培養覺性。當你發現自己又無意識刷手機時,輕聲提自己:「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?」——這句說話如同《壇經》所說的「念念見性」,在散亂中喚醒清靜本心。真正的排毒,是讓手機回歸「工具」本質,就像雨天用傘,晴時便收,而非讓演算法成為你靈魂的「包租公」。 做自己「心的話事人」,而非被「數碼癮」騎劫思想的人。
----
參考文獻
1. 香港大學醫學院《數位成癮與認知功能研究》(2023)
2. 香港佛教聯合會《正念生活實用手冊》
3. 《雜阿含經》,劉宋·求那跋陀羅譯(CBETA電子佛典)
完成複製推薦鏈接